化学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代码:0703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教研〔2000〕1号)》、《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号)》、《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校研字〔2022〕4号)以及《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实施细则》(校研字〔2018〕7号)的文件要求,结合化学一级学科的实际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学位授权点培养研究生的目标定位是:以国家和地方在化学化工领域的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学科现有的功能材料、天然产物等优势研究方向为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政治思想进步,专业基础扎实,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研究型人才。
具体要求是: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学术道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和技术观;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高级专业知识;深入了解化学发展趋势和最前沿发展方向;掌握化学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
3.重视生产劳动锻炼,积极参加实习实训、专业服务和创新创业活动,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运用,提高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创造有价值的物化劳动成果。
4.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外文专业书刊,具有准确的笔译能力,具有一定水平的听、说能力,具备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语言能力;具有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科技论文写作能力;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具有较强的运用网络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
5.具有跨学科的视野和思维,掌握一定的交叉学科知识并具有较强的知识融合与技术集成能力,能够借助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开展本学科的新理论、新工艺、新产品的探索性和开发性研究。
6.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健康的身心,能够在科研机构、高中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及国家与地方政府胜任与化学相关的科研、教学、化学品分析和检测等工作;具有一定的服务社会意识和科学的创业观念,具备自主创业所需的开拓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研究方向
1.无机化学:致力于前沿无机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重点涵盖高效光/电催化剂、稀土发光材料、先进生物医学材料、化学储能材料及新型电极材料;聚焦环境与能源化学,开发用于土壤改良与修复的化学调理剂,并积极研发工业过程碳减排、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及清洁能源高效转化等关键技术与体系;深入开展特种药物分子及其纳米复合体系的精细纯化、分离分析,并围绕其结构与性质进行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探索;通过合成新型配合物,并运用现代物理方法进行结构表征与性质研究,为开发新型分子基功能材料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2.有机化学:系统开展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包括其高效提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与化学修饰,并深入揭示其构效关系;发掘、设计与创制具有特定生理活性的新型有机分子,为大健康产业的功能性产品开发提供功效基础;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改性及与小分子的互作机理,为药物开发和精准营养提供理论支撑;探索有机功能材料,特别是先进有机荧光材料的合成方法、化学组成、微观结构及其光电性能,揭示材料的结构与其宏观光电性能之间的内在关联与调控机制。
三、培养年限及安排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3年。课程主要安排在第一学期内;第二学期进行开题报告及预备实验,第三学期进行论文中期检查;科研实践安排在第二至三学期,专业实践安排在第二至五学期,教学实践安排在第三至五学期,学术交流安排在第一至五学期,其中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2年;社会实践在前两个暑期进行。最长修学年限为4年。
四、课程设置及要求
1.课程设置(表附后)
本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依据《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校研字〔2022〕4号)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和补修课四类。
必修课含公共课、专业必修课以及专业方向必修课。公共课中“第一外国语(含口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及专业必修课中“高等无机化学”、“高等有机化学”、“高等材料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均为学位课。专业方向必修课中,“纳米材料化学”为无机方向学位课;“现代有机波谱分析”为有机方向学位课。
选修课。研究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将来的就业方向进行选修。
实践课包括教学实践、科研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以及学术报告。实践课为必修、非学位课。
补修课是指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报考的研究生补修本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包括实践课。补修课不记学分。应补修而未补修或者补修成绩不合格者不能参加学位论文答辩。一般要补修2~3门主干理论课。
2.学分要求
本学科研究生应修满32.5学分,其中学位课16学分。学位课程平均成绩达到70分为合格,其他课程达到60分为合格。
3.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由教师根据课程性质确定,主要形式包括笔试(开卷或闭卷)、口试、课程论文、实际操作等。
4.相关证书
鼓励研究生参加普通话测试、技术等级测试和教师资格考试获得相应证书。
五、中期考核
对照化学的培养方案和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业务学习和身体状况进行考核。其中业务学习方面主要考核学习成绩和获得学分情况。根据中期考核结果确定是否进入论文实施阶段。具体办法按《硕士学位研究生中期考核管理办法(修订)》执行。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按照《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实施细则》(校研字〔2018〕7号)执行。主要环节及要求如下:
1.选题
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研究生本人的基础及特长,结合社会需要,选择具有一定理论价值或应用性较强的题目。对所选题目工作量和难易程度做出恰当估计,使研究生在规定时间内作出具有创新性的研究结果。
2.开题报告
在广泛阅读文献资料、充分掌握所研究领域的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并在导师的组织下广泛听取意见,认真修订研究计划及实施方案,最后在本学科内向课题论证小组作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前要完成一篇5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
3.课题研究及论文中期检查
在导师指导下,按实验计划独立进行课题的研究工作,研究过程中学科内组织检查课题的进展情况。
4.论文撰写
论文写作的全过程要独立完成。论文内容应以自己获得的第一手实验数据或调查数据为基础,结论要实事求是,格式按《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关于硕士学位论文统一格式的规定(试行)》执行。
5.学术水平审查
学位论文答辩前,至少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方可申请硕士学位:
(1)在正式出版的科技期刊上发表(或录用)与学位论文内容有关的学术论文1篇(不包括会议论文以及以摘要和综述形式发表的论文)。要求第一署名单位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导师为通讯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
(2)主持完成与学位论文内容有关的河北省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1项并通过结题验收;
(3)作为项目第一参与人参与导师主持的,与学位论文内容有关的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项并通过结题验收;
(4)获得与学位论文内容有关的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要求专利权人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研究生为第一发明人,或导师为第一发明人、研究生为第二发明人。
6.论文评阅及答辩
学位论文通过查重、预答辩后,由校学位办提交评阅人评阅,评阅通过后组织论文答辩,答辩前填写《硕士学位审批书》。有关答辩的具体要求按照《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校学位字〔2021〕13号)执行。
七、学术训练
学术训练要贯穿于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始终。研究生在校期间要求至少参与一项科研课题研究;至少取得与课题方向相关的3种大型仪器的上岗资格;开展课题研究后至少2周作一次文献报告或实验汇报;至少参加2次大型学术会议或学术论坛,并根据大会安排至少作一次口头报告或墙报展示。要求将完成的训练内容准确记录于《化学学科研究生学术训练记录卡》。
八、培养方式
1.导师负责与集体指导相结合
导师在选拔研究生、确定选修课程、确定论文题目、制定研究方案、课题实施、论文写作,以及实践教学、科学道德培养等方面起主导作用。导师可邀请本单位副高职及其以上的教师2~3人组成导师组,进行集体培养;也可邀请一名技能型导师实行双导师制。导师组的组成要注意学科之间的交叉。到校外进行实验的前提是修完本学科培养方案中所要求的课程学分。同时,不能全程在校外进行实验(兼职导师除外)。
2.课堂授课与课外自学相结合
研究生学习的方式应灵活多样,强调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课堂教学一般采用集中授课方式,倡导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课余时间根据研究生自身的需要,一般采用自学方式。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为保证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实行三年不断线,并实行课程化。每学期安排专门时间进行实践教学训练。实践教学一般在专任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
4.共性培养与个性培养相结合
以就业为主线,实行全程化就业指导的个性培养方式:即第一年根据研究生个人的特点、爱好和能力,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包括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确立奋斗目标,制定好个人培养计划;第二年指导学生根据市场变化和需求,对个人培养计划进行适当调整,使学生能够有目标、有选择地强化所需要的实践技能和参加职业素质拓展活动(如道德修养、社会服务、社团活动、创新竞赛、技能培训、课外阅读等);第三年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进行专题求职训练,并指导学生在业务上加强与拟就业单位的联系。
九、课程简介
G0500X 第一外国语(含口语)(First Foreign Language (Including Spoken Language))90学时/4学分
本课程由英语精读和英语口语两部分组成。英语精读是在大学本科英语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说、读、写、译等技能的综合训练,提高研究生阅读、翻译和写作的能力;口语课程由外籍教师任教,通过课程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英语口语技能综合训练的积极性,提交口语表达能力,使研究生能够尽快适应国际化环境下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学术交流。
G05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36学时/2学分
本课程主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脉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为研究重点,以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的国情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段性特征为认识基础,逐次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和中国的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等问题的研究,引导和帮助硕士生研究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特点,深刻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和方针政策,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本课程在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整体性把握中,采用专题教学。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理论修养,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G0513 科技报告写作(Wri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rticles)24学时/1.5学分
本课程主要讲解文献检索、英语文献(可结合研究课题)阅读、开题报告和项目申请书等基本方法,学习摘要、国际会议论文和科技论文的写作技巧。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相关学科方面的专业词汇,具有较强的阅读专业文献的能力,并能以英语为工具撰写英语摘要和论文并与国际同行进行交流。
G0519 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Research Integrity and Academic Norms)16学时/1学分
本课程旨在系统介绍学术研究中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强化科研诚信意识,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学术道德准则基本内容(诚信、公正、公开、尊重、严谨、责任)、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与防范(如抄袭、篡改、伪造数据、一稿多投等)、引用规范与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伦理审查(如涉及人体或动物的实验伦理),以及学术成果发表与合作的规范流程。课程通过案例分析、情境讨论与政策解读相结合的方式,掌握规范研究方法,识别学术风险,培养严谨治学态度,提升研究质量与职业素养。
X0600 高等无机化学(Advanced Inorganic Chemistry)32学时/2学分
本课程从现代理论的角度来讨论无机化学的某些重要课题,重点阐明新型无机化合物的结构、成键和反应性;反映当今世界无机化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动态,如无机化学与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之间的交叉、渗透;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超分子化学等相关领域的新知识和新内容。
X0599 高等有机化学(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32学时/2学分
本课程是化学、化工、制药、应用化学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是一门关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反应、机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科学,对整个有机化学课程起着理论指导作用。本课程主要包括有机化学的反应概论,电子理论,立体化学,各类反应历程的提出、分类、基本特征、动态立体化学、影响因素和合成应用及在本专业领域中的应用前景等,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化学专业提高课。
X0534 高等材料化学(Advanced Materials of Chemistry)32学时/2学分(含实验8学时)
本课程涉及材料科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主要介绍材料的种类、结构、性质、制备、应用等,重点讲解晶体材料的缺陷理论、结构-性能关系和材料的合成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掌握材料化学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获得对材料和固体物质深入系统的认识,建立固体材料的清晰微观图景,了解材料测试技术,为未来的科研或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X0533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Polymer Chemistry and Physics)32学时/2学分
本课程包括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两个部分,涵盖高分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史和展望。高分子化学部分主要介绍高分子化学基本概念、聚合物的物理状态和主要性能,通过了解高分子化学发展简史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要求学生掌握逐步聚合、自由基聚合、自由基共聚合反应的特点、动力学特征及其应用,了解聚合反应的实施方法、聚合物的化学反应、聚合物化学反应特性、聚合物侧基的化学反应、聚合物的化学交联、聚合物的降解、聚合物的老化与防老化。高分子物理部分主要阐述高分子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高分子形态、高分子机械性能、高分子溶液、高分子结晶等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等方向,以及高分子扩散等动力学。
X0858 化学信息资源与软件应用(Chemic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Software Applications)24学时/1.5学分
本课程是一门面向化学学科硕士研究生的技能培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化学信息资源和网络工具的能力。通过介绍化学数据库、文献检索工具和数据处理软件,学生将学习如何有效搜索和筛选化学数据、文献,并掌握利用Origin数据处理和图表绘制技巧。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培养科研能力和信息素养。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提升科研能力,加强信息技术应用,为未来的学术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X0859 化学科研论文写作与表达(Scientific Research Paper Writing and Communication in Chemistry)24学时/1.5学分
本课程是一门旨在提升研究生学术论文撰写与交流能力的重要课程。在当前科研竞争日益激烈、成果质量与传播效率成为衡量学术水平重要指标的背景下,课程致力于帮助学生掌握从科研构思、实验执行到成果发表全流程中的关键写作与表达技巧。课程内容涵盖科研选题的凝练、文献综述的撰写、论文结构的组织、学术语言的精准运用、图表的规范呈现、投稿流程的熟悉以及审稿意见的有效应对等核心环节。通过系统性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学生将能够更清晰、更具逻辑性地呈现其研究成果,提升其在国内和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高质量论文的能力。
X0537 纳米材料化学(Chemistry of Nano-Materials)32学时/2学分(含实验16学时)
本课程所涉及的纳米科学与技术是新兴的学科领域,化学在其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纳米材料化学研究大小在1至100纳米的材料。这一尺度的材料具有与通常的宏观材料根本不同的性质和行为。在原子和分子的层次上调控物质世界可以产生具有奇异性质的纳米材料和器件,将会导致下一个新技术革命。本课程将介绍的一些问题包括:已经存在什么样的纳米技术?什么原因使纳米材料的性能很特别?如何制备纳米材料与器件?什么仪器设备可以用来研究纳米材料?通过理论与实践课程学习提高化学学科研究生的视野和实践能力。
X0860 无机材料分析方法(Inorganic Material Test Method)16学时/1学分(含实验4学时)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无机材料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应用,了解较新进的材料分析方法并学会应用,培养学生对材料微观组织结构分析测试及研究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XRD、SEM、TEM、HRTEM、EDS、SAED、XPS、PL等基础理论、试验方法和基本技能。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和科研素质的训练,要求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分析手段对无机材料进行材料表征、性能检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技能。
X0540 现代有机波谱分析(Modern Spectroscopic Methods in Organic Chemistry)32学时/2学分(含实验16学时)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各种有机波谱基本理论、分析方法、与各种有机波谱(特别是核磁共振谱)相关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波谱特征及物理化学特性;能初步运用现代波谱手段(UV, IR, NMR, 2D-NMR, and MS)进行天然产物的结构鉴定和解析未知化合物的结构;了解现代天然产物结构研究中有关手性中心确定方法、圆二色谱和二维核磁共振谱的新研究、新进展。
X0861 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与纯化(The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16学时/1学分
本课程是一门为有机化学专业研究生开设的旨在强化其核心实验技能与科研能力的专业课程。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与纯化是有机化学研究中的关键环节,本课程旨在系统讲授有机化合物分离与纯化的理论、方法与技术,课程内容将涵盖各类经典及现代分离与纯化技术,如重结晶、蒸馏、萃取、以及各种色谱技术(柱色谱、薄层色谱、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的原理、操作技巧与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研究生将能够根据化合物的性质和实验需求,选择并优化分离纯化方案,有效提升实验操作的精准度与效率。
G0502 自然辩证法(Natural Dialectics)18学时/1学分
本课程所涉及的“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同时又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所研究的内容包括自然观、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其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方法论。这门课对硕士研究生树立辩证自然观、科学技术观,改变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G0503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Marxism and Social Science Methodology)18学时/1学分
本课程突出方法论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两个特点,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内容和重大指导意义,特别是着力阐述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问题意识,贴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力求增强教学的思想性、针对性、实效性。通过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社会历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培养硕士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帮助硕士生掌握学习和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方法。
G050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研读(Study of Xi Jinping on the Governance of China)20学时/1学分
本课程是一门面向硕士研究生开设的旨在全方位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文素养选修课程。课程实现了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它有助于了解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实现民族复兴之路上所做的各种努力,了解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共产党人的科学决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爱党意识,有利于增加青年学生的“四个自信”。
X0601 新能源材料(New Energy Materials)16学时/1学分
本课程主要讲述新能源技术及其材料。从原理和微观机制、材料成分、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等方面分别具体介绍金属氢化物镍电池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燃料电池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半导体照明发光材料及相变储能材料等新能源材料,同时对这些新能源材料的发展应用前景及趋势等进行了说明。
X0602 催化作用基础(Basis of Catalysis)16学时/1学分
本课程是为满足催化科学和化学工业迅速发展的需要设立的。主要介绍催化作用的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并介绍催化化学的分支领域,如类催化、酶催化、环境催化等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对催化领域的应用有着准确把握。
X0862 功能材料计算设计与模拟(Computational Design and Simulation of Functional Materials)16学时/1学分
本课程是一门面向无机化学专业研究生开设的前沿交叉课程,专注于催化剂、电极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的计算设计与开发。课程内容围绕功能材料的计算设计与模拟,构建了四大核心模块:基础理论模块系统讲授密度泛函理论(DFT)、分子动力学(MD)等核心计算原理;软件实操模块依托VASP、Materials Studio等主流计算平台,强化学生的建模与模拟技能;案例研究模块侧重于催化反应机理的深入解析和电极材料性能的优化策略;实践项目则通过复现国际顶尖期刊的计算研究成果,全面提升学生的科研实战能力。
X0792 土壤化学(Soil Chemistry)16学时/1学分
本课程阐述土壤有机质与土壤粘粒矿物的概念,介绍土壤表面化学,以及土壤溶流及溶质迁移、土壤吸附过程中酸碱和氧化还原的化学,重点讲解土壤化学反应动力学、根际土壤化学与土壤污染化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土壤化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影响因素及土壤有效化改良方法,为科研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X0794 现代化学肥料学(Modern Chemical Fertilizer Science)16学时/1学分
本课程主要介绍现代农业生产中化肥生产、施用理论和技术,包括化肥与生态环境、化肥与土壤肥力、化肥与农产品质量等相关知识,了解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重点讲解内容包括:氮肥、磷肥、钾肥的生产及合理施用;复合肥料;硫、钙、镁及微量元素肥料;叶面肥料与灌水肥料;化肥与有机肥料等基础理论,培养学生运用现代化学肥料学的理论指导科研与生产实践的能力。
X0606 天然产物化学(Natural Products Chemistry)16学时/1学分
本课程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技术研究天然产物中生物活性物质的一门学科。课程重点讲授天然产物中具有生物活性物质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结构鉴定、生理活性、天然药物开发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具有从事天然药物方面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的能力。课程教学内容包括蒽醌类、黄酮类、苯丙素类、萜类和挥发油、三萜及其苷类、甾体及其苷类、生物碱,天然药物开发设计等。详细论述了其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方法,并结合生物活性及临床应用介绍具有代表性的化合物。
X0863 天然药物化学(Natural Medicinal Chemistry)16学时/1学分
本课程是一门面向有机化学专业研究生开设的选修课程,旨在深入探讨天然药物的发现、开发与现代化研究。课程内容涵盖天然药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与前沿进展。具体模块包括:天然产物的研究范畴、前沿动态及生物合成途径;现代高效提取分离技术(如大孔树脂、高速逆流色谱HSCCC、高效液相色谱HPLC)与波谱学结构鉴定方法(UV、IR、MS、NMR);以及糖与苷类、醌类、黄酮类、萜类与挥发油、三萜与甾体类、生物碱等典型天然产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生物活性、构效关系及药物设计。课程还将融入天然药物开发全流程案例分析,并介绍人工智能辅助筛选、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定向挖掘等前沿交叉技术。
X0607 分子自组装(Molecular Self-assembly)16学时/1学分
本课程主要讲述分子自组装的有关基本知识及相关技术。自组装是创造具有新颖结构和功能的有序分子聚集体的重要手段。分子聚集体化学为实现化学学科的知识创新提供了契机,同时它与物理、生物、材料等学科交叉融合,成为产生新概念和高技术的重要源头之一。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1.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协同效应与自组装原理;2.多层次、多组分的界面分子组装与功能;3.超分子复合物体系组装及组装过程;4.分子组装体的手性及功能性手性组装体。
X0864 金属有机化学(Organometallic Chemistry)16学时/1学分
本课程是一门面向化学专业研究生开设的交叉学科课程。课程聚焦于介于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之间的重要领域——金属有机化合物,即含有金属-碳键的化合物,旨在系统讲授金属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和基元反应类型。内容涵盖各类重要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物理及化学性质,并重点探讨其在有机小分子合成、高分子合成以及均相催化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课程将帮助学生理解晶体场理论、分子轨道理论等基础概念如何应用于金属有机体系,并深入学习金属催化反应的机理。
X0609 生物有机化学(Bioorganic Chemistry)16学时/1学分
本课程涉及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的交叉领域,是将有机化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向生命科学渗透的学科,负责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过程的化学本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生物分子(蛋白质、核酸、糖类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合成,以及酶和酶促有机反应的具体机理。
化学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
课程 类别 |
课程 编号 |
课程名称 |
开课 学期 |
总 学时 |
总 学分 |
理论 学时 |
实验(践)学时 |
开课 学院 |
考核 方式 |
备注 |
必修课(22.5学分) |
公共课(8.5学分) |
G0500X |
第一外国语(含口语)★ |
1 |
90 |
4 |
90 |
0 |
外国语 学院 |
考试 |
|
G050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1 |
36 |
2 |
36 |
0 |
马克思 主义学院 |
考试 |
|
G0513 |
科技报告写作 |
1 |
24 |
1.5 |
24 |
0 |
相关学院 |
考查 |
|
G0519 |
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 |
1 |
16 |
1 |
16 |
0 |
研究生部 |
考查 |
|
专业必修课(11学分) |
X0600 |
高等无机化学★ |
1 |
32 |
2 |
32 |
0 |
化学 工程学院 |
考查 |
面向化学一级学科的共同必修课 |
X0599 |
高等有机化学★ |
1 |
32 |
2 |
32 |
0 |
考查 |
X0534 |
高等材料化学★ |
1 |
32 |
2 |
24 |
8 |
考查 |
X0533 |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
1 |
32 |
2 |
32 |
0 |
考查 |
X0858 |
化学信息资源与软件应用 |
1 |
24 |
1.5 |
12 |
12 |
考查 |
X0859 |
化学科研论文写作与表达 |
1 |
24 |
1.5 |
24 |
0 |
考查 |
专业方向必修课 (每方向3学分) |
X0537 |
纳米材料化学★ |
1 |
32 |
2 |
16 |
16 |
化学 工程学院 |
考查 |
面向无机化学方向的共同必修课 |
X0860 |
无机材料分析方法 |
1 |
16 |
1 |
12 |
4 |
考查 |
X0540 |
现代有机波谱分析★ |
1 |
32 |
2 |
16 |
16 |
考查 |
面向有机化学方向的共同必修课 |
X0861 |
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与纯化 |
1 |
16 |
1 |
16 |
0 |
考查 |
选修课(至少选3学分) |
公共选修课 (至少选1学分) |
G0502 |
自然辩证法 |
1 |
18 |
1 |
18 |
0 |
马克思 主义学院 |
考查 |
二选一 |
G0503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G0509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研读 |
1 |
20 |
1 |
20 |
0 |
马克思 主义学院 |
考查 |
|
专业选修课 (至少选2学分) |
X0601 |
新能源材料 |
1 |
16 |
1 |
16 |
0 |
化学 工程学院 |
考查 |
无机化学方向 |
X0602 |
催化作用基础 |
1 |
16 |
1 |
16 |
0 |
考查 |
X0862 |
功能材料计算设计与模拟 |
1 |
16 |
1 |
16 |
0 |
考查 |
X0792 |
土壤化学 |
1 |
16 |
1 |
16 |
0 |
考查 |
X0794 |
现代化学肥料学 |
1 |
16 |
1 |
16 |
0 |
考查 |
X0606 |
天然产物化学 |
1 |
16 |
1 |
16 |
0 |
化学 工程学院 |
考查 |
有机化学方向 |
X0863 |
天然药物化学 |
1 |
16 |
1 |
16 |
0 |
考查 |
X0607 |
分子自组装 |
1 |
16 |
1 |
16 |
0 |
考查 |
X0864 |
金属有机化学 |
1 |
16 |
1 |
16 |
0 |
考查 |
X0609 |
生物有机化学 |
1 |
16 |
1 |
16 |
0 |
考查 |
实践课(7学分) |
教学实践(劳动教育、美育教育) |
3~5 |
10 |
1 |
|
10 |
化学 工程学院 |
考查 |
|
科研实践(劳动教育、美育教育) |
2~3 |
3/周 |
2 |
|
3/周 |
考查 |
|
专业实践(劳动教育、美育教育) |
2~5 |
80 |
2 |
|
80 |
考查 |
|
学术交流(美育教育) |
1~5 |
2次 |
1 |
|
2次 |
考查 |
|
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美育教育) |
2、4 |
2周 |
1 |
|
2周 |
考查 |
暑期 |
补修课 |
有机化学 |
2~5 |
|
|
|
|
化学 工程学院 |
考试 |
跨学科或同等学力考生补修2~3门 |
无机化学 |
2~5 |
|
|
|
|
考试 |
分析化学 |
2~5 |
|
|
|
|
考试 |
物理化学 |
2~5 |
|
|
|
|
考试 |
其他 |
开题报告 |
2 |
|
|
|
|
化学 工程学院 |
|
|
中期检查 |
3 |
|
|
|
|
|
|
总学分 |
32.5学分 |
|
注:学位课以“★”标注。